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明星课堂:保护生物学

  • 图文:王增 安兆渤 宋天健
  • 日期:2019-01-14
  • 2744

 

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因拥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而变得丰富多彩。从世界最高点的喜马拉雅山脉到陆地最深处的东非大裂谷,从终年冰封的南极洲到潮湿闷热的亚马逊雨林,都有生物繁衍生息。这些历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人口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大规模破坏,现存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快速丧失的危机,从而严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知识是我们在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保护生物学”课堂上了解到的。

“保护生物学”因其强大的教师队伍、多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的课程内容、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然成为明星课程。首席教师蒋志刚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科学机构)常务副主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他主编的《保护生物学原理》是国内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必备教科书。同样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老师担任主讲教师,他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兽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担任主讲教师的还有现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研究员、现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自然保护区学科组首席专家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李迪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覃海宁研究员。所有授课教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在国科大都有多年的授课经验。

“保护生物学”课程采用课堂讲授、问题讨论、野外实习等三种授课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们结合各自的研究案例,运用逻辑严谨而又不失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保护生物学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哪些服务?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和机制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手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哪些社会性、文化性困惑?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老师们的讲课中找到答案。老师们往往从一些趣味性强的小问题和关注性高的物种,引出与保护生物学有关的重要概念和社会热点。例如,蒋志刚老师从“哪些动物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开始,逐渐引出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动物意识、动物权利和生命伦理,进而提出环境资源立法与人类自身发展如何协调的途径。魏辅文老师以超萌的国宝大熊猫为例,讲授了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保护遗传学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方法。魏老师告诉我们,通过中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多年努力,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中已从“濒危”降为“易危”,值得庆贺!李义明老师从餐桌上的田鸡(即牛蛙)入侵中国开始,讲授了保护生物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入侵生物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生物入侵的现状和危害,我们也了解到宗教释放是造成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之一。

 

蒋志刚老师和全体学生合影

在问题讨论环节,蒋志刚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六组开放式问题,例如,“动物有权利吗?如果动物没有权利,我们对它们有责任?如果我们对动物有责任,那是什么责任?”、“素食能满足人的营养吗?为什么可以吃植物?人的意愿应当尊重吗?”、“你赞成用活体动物作药学、生理学、心理学实验吗?”等。在课后,学生们自行分为六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讨论、生成最终结论,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用PPT做汇报和答辩,由老师和其他小组共同评分。在答辩过程中,学生们讨论激烈,真正是一次次灵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报告制作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受益匪浅。


学生们在作报告

为了让学生们对课堂上了解到的概念和理论有更加直观的认知,蒋志刚老师安排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又名: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实习。通过麋鹿苑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南海子是历史上元、明、清三朝皇家猎苑的一部分,是麋鹿的模式标本产地,也是麋鹿在中国的最后灭绝地;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在看到这一珍贵的鹿科动物濒临灭绝时,把西方列强从清王朝索取的、饲养在欧洲各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乌邦寺庄园内,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时,乌邦寺的麋鹿已增加到250头,为了防止麋鹿因战争而灭绝,乌邦寺开始向世界各地疏散麋鹿;在1984年,当时湿地依稀尚存的南海子被中外科学家认为是麋鹿最理想的放归地点,实现了乌邦寺主人将麋鹿送回故乡中国的心愿。麋鹿苑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和科普教育基地,我们不仅庆幸与神秘的麋鹿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随时可能不期而遇的孔雀、自由生活的各种水鸟还有为灭绝物种而建的那一长排墓碑都让我们感慨良多。


麋鹿(生命学院宋天健 拍摄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具有理论生物、应用生物、环境管理和社会人文等多重性质的实践性学科。在选择“保护生物学”课程之前,或许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热点话题有所耳闻,但我们从没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如此之紧密,正如老师们在课堂上所说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选课学生来自生物和非生物领域的十多个专业,老师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教给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甚至是看待生命的角度和态度,无论我们从事什么专业,都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期望人类与生活在蓝色星球上的其他生命能和谐共处,并愿意为之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我们要为“保护生物学”课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