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3月,北京已经悄悄地从料峭的寒冬中走了出来。当一阵暖似一阵的轻风在雁栖湖上空鼓荡的时候,淡淡的春意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园里悄然流淌起来。流淌着的春,随心所欲地新手涂抹着新绿,在树梢草间的嫩叶上,在一条长长的通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道路旁,在生命科学学院504党员们匆匆的脚步声中。
出发,向着“两弹一星”纪念馆的方向
2019年3月17日早9:30,生命科学学院504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踏着春光,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纪念馆中陈列着当时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的手稿、模型、工具和科研人员的介绍。参观时长近一个小时,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中,党员同志们感受到那个年代背后极其深刻的背景。那里有历史,有拼搏,有几代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那里有希望,有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开展,中国的国力不强,科研力量不强,条件很艰苦,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是真正的创新。可是,我们的祖国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有一批批从国外回来的有高度爱国心的科学家,一批批年轻的科学家,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真正的功臣。“两弹一星”让中国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从一片废墟之中崛起了一个东方科技大国。
“两弹一星”在中国放了一颗耀眼的科技之星,这颗科技之星经过后来的反浮夸风运动的检验,被证实是切实可靠的。当前世界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思维必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纪念,请历史永远记住他们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年轻学子,又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504党支部成员从内心深处对我们国家两弹一星元勋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致敬。在3月17日参观过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之后,504党支部党员同志们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出发点,继续挖掘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热与血的更多优秀科学家的事迹,通过讲述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504党支部书记马赫为党员们分享作为“大国脊梁”的科学家们的事迹,党员们进行为期一周的线上学习。他们那一辈的留洋科学家们跳出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士取第、光宗耀祖的狭隘囿制,把个人的奋斗与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很有底——真正做起事情来,中国人绝不会比人家差。
科研,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两弹一星”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中国人做了几代的强国之梦。“两弹一星”的元老们,都曾亲身经历过核武器从“一点没有”到“有一点”的过程,对“一点没有”和“有一点”大不一样的经验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年国力远不及现在雄厚,但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们硬是咬着牙搞出来了,世界不得不对中国另眼相看,不得不让中国在国际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比以前强大太多,更需要紧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今天,科学院的年轻学子更应该扛起科技报国的大旗,把握高技术发展方向,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504党支部,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