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学院510支部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主题党日活动

  • 生命学院510支部
  • 日期:2019-12-09
  • 1029

2019127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学院509510支部在雁栖湖校区教二218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此次会议由支部书记景宇杭同志主持,主要内容是进行“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由庞宗清同志向各位党员同志介绍“两弹一星”的攻关历史和主要的攻关人物。

主题党日活动2

“两弹一星”中“两弹”分别指核弹和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196011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1016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6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424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创建的辉煌事业,是让全世界瞩目并为之惊讶的伟大成就!这项事业的成果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依靠的是党中央对这项事业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所有科研人员放弃自身利益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项伟大成就的背后,中国科学院做了大量关键性工作。中科学院先后投入四十多个单位,三万余人。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获得者中,17位曾在中科院工作过;“两弹一星”攻关过程中,中科院先后有40多个研究所参与研制;中科院先后投入30000余人参与“两弹一星”相关攻关任务。其中力学所在探究火箭、战略导弹、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研制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地球物理研究所(“581”组)和中国科学院仪器设计院(“651”设计院)从事了“东方红1号”卫星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筹建了有关实验室。还有近代物理研究所、计算所、自动化所等无数中科院研究所人员默默投身于这项伟大事业中,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东方奇迹。

“两弹一星”研制是在很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一穷二白,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开展,国力不强,科研力量弱。要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科研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有这么一群科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这其中就包括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于敏、赵九章、郭永怀等等一批老一代科学家们。是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靠着内心一股报答国家的热血克服一切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创造“两弹一星”伟绩。邓稼先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主题党日活动1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所以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致敬!向为了这一伟大事业而献身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哀悼!请历史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