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学院509班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文:李祉宣 图:李祉宣、熊玉洪
  • 日期:2020-12-04
  • 89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宇宙中唱响了东方红歌曲……

“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作为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为了解“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缅怀和致敬老一辈科学家们,深入学习和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生命科学学院509班和党支部成员于2020年11月29日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中国科学院与  
“两弹一星”纪念馆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校区,原为始建于1958年的怀柔火箭发射试验基地旧址,后于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指示下,改造为“两弹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览馆,并保留原貌,作为中科院历史贡献的传承。该纪念馆包括中科院“两弹一星”攻关人物展厅、中科院 “两弹一星”事业展厅和中科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 中科院“两弹一星”攻关人物展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有序进入攻关人物展厅,该展厅以人物为重点,展示了曾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生平和贡献,其中23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7位有中国科学院相关经历。邓稼先先生不顾个人安危,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倾注全部心血。郭永怀先生因国家需要毅然回国,参与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在飞机失事时仍誓死保护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这些科学家先辈们的优秀事迹和伟大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作为科研道路上的榜样不断鞭策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奋斗。

二、第二部分 中科院 “两弹一星”事业展厅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了中科院“两弹一星”事业展厅,该展厅以历史事件为脉络,以成果为重点,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过程以及科研工作者的重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国开展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事业。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其中不乏有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们的身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了导弹、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带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





三、结语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是我国几代科研人员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的成果,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我们应当以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先辈们为榜样和动力,满怀赤诚的心学习和追求科学,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509党支部成员在纪念馆前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