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举办“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政教育课

  • 图:李甜 文:赵松
  • 日期:2020-12-19
  • 1019

为深入学习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党员同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2月18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为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课,王艳芬老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题为同志们上了一节精彩生动的思政教育课,带领大家从生态学研究与实践中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同志为研究生党员讲授党课

为理清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王老师首先回顾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令世界震惊的“八大公害事件”,发达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了一系列范围广、程度深的污染事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令这些国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王老师说:“中国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要探索一条能够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不破坏自然规律的发展道路。”接着,王老师结合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例子回顾整理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她强调党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并重点介绍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系统科学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把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两山论”的提出回答了如何统筹兼顾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使绿色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国家更是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为此,王老师号召大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去了解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目标,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个体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思想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中国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王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作为学生时对于北京风沙天气的感受,她形容当时的风沙天气“像一个盖子一样灰蒙蒙地罩在北京城上方”,并且因为北京早些年的雾霾问题,被许多外国科学家将视为“天然试验场”。回忆起这些往事,王老师十分感慨,她表示:“当时的环境问题确实是不可忽视的,但我们只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就解决了环境治理的难题,而一些发达国家治理类似的问题则花费了五十多年。”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治理,“十三五”规划取得显著的成就: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仅如此,“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推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进程,率先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把生态文明事业提升到全球的共同事业。谈及如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王老师勉励大家将个人发展融入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她说:“在座的各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你们要有愿景、有信念、有担当、有使命,个人与民族和国家共命运,人生才会更有价值、更加幸福。”

在党课的最后,王老师从新时代的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入手,从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保护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展望,研究发现中国的一些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某些指标上依然存在短板,青藏高原的科研工作将为我国区域和整体发展发展提供更多决策依据。研究生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王老师希望大家用乐观和发展的观念看待人生,用理想与信念填充人生,不断充实丰富自我,最终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