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泰民安需要不断有人负重前行,前人的开拓需要后辈的承继。2021年10月24日下午2点30分,516党支部联合团支部开展党团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带领生命学院516班同学们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见证那段波澜壮阔、艰难险阻又熠熠生辉的过往。本次活动共有42位同学参与,其中正式党员8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入党申请人12人和团员16人。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分别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和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我国几十年的“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历史、众多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的科研过往以及其中孕育又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由各位讲解员娓娓道来。
在这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岭中,为“两弹一星”事业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毅然放弃大好前程,有的决然抛弃业界地位,有的忍痛舍弃小家亲人,有的漠然丢弃国际大奖,他们置名利于身外,满心只有科学研究与国家所需,奋斗投身于祖国“两弹一星”的事业中。
在参观学习的最后,全体同学在“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石碑旁合影留念。无论过去了多少年,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永远指引着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砥砺前行。身为国科大学子,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我们永远牢记并努力践行“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的号召,愿为之奋勇拼搏、不懈努力!
516支部部分同学心得体会
胡玉兰同学:总有一些人,将信仰排在了生死的前面!23位“两弹一星”科学家,他们每一位的故事都令人动容。其中郭永怀前辈的故事最令我震撼:在飞机失事时,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把他们分开时,发现了在两人之间毫发无损的装有国家绝密资料的公文包。他们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同时还忍受着火烧的巨大痛苦,但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们把国家、把信仰紧紧地护在了自己的胸膛前。
崔文博同学: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挺进大山深处,往来于戈壁荒漠,一心一意研究国之重器。经过他们的艰苦奋斗,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发射了自己的卫星。他们用毕生的心血换来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平安定、幸福美满。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子,我应该将“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用“两弹一星”精神鞭策自己,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王憬元同学:几年前看过一部央视的纪录片《钱学森》,只有短短6集,却让我对上世纪“两弹一星”的历史故事充满着敬佩。今日有幸前往“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听着讲解员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介绍,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他们围在书桌前辛勤计算着实验数据的场景。许多“两弹一星”工作者的一生是无名的,但他们的功绩与事迹将永远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永垂不朽!
史钏同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功勋人物展区,大家认真倾听讲解员的动情讲述,展现了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在艰难险阻的环境和条件下完成了卓越功勋的感人事迹和历史伟业。先辈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将“两弹一星”精神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丁家斌同学:大国由重器举之,尖端武力是一个国家站稳世界不可或缺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风雨飘摇的外交环境,军事武力发展迫在眉睫,和平来源于不怕打仗的底气,“两弹一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尖刀威慑。一群科学家们响应国家号召,走进深山老林,隐姓埋名,默默付出。在大国技术封锁下,他们凭借聪明的大脑、顽强的意志、赤诚的爱国心,将不能变成可能,书写中国“两弹一星”的弘章。岁月流转,精神永存;时代更替,探索不止。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将继承先辈的精神,胸怀寰宇、勇攀高峰。
李沛哲同学:“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研专家更是无数科研人的代表,是他们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信念与无私奉献,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够在世界拥有重要影响与稳固的国际地位,也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伟大“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胸怀梦想、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奋勇拼搏,争做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排头兵,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