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刘力教授讲述“果蝇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

——神经生物科学前沿名家讲座

  • 文/周慧 图/杨柳青
  • 日期:2021-12-04
  • 3886

20211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力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204为国科大学子带来了精彩有趣的讲座——《果蝇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朗明林教授主持,生命学院及其他院系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刘力老师首先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引出了今天的主题——果蝇,并介绍了它的生命周期,在2560%-70%湿度的环境下果蝇大约需要10天繁殖一代。实验室里养的果蝇是黑腹果蝇,拉丁名为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由于果蝇简短的生命周期以及经济实惠的优点,果蝇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动物模型。

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后面的研究工作,刘力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关于果蝇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果蝇的数据库Flybase以及研究果蝇的突出工具——GAL 4/UAS系统。刘力老师还为同学们科普了一些科学家关于果蝇的的重要工作。例如,德国科学家Nusslein-Volhard C1995年发现了控制果蝇躯体结构发育的Hox基因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谈起生物学研究的切入点,刘力老师用汽车及其机制作为形象的比喻,使大家明白了做研究要有比较生物学的观点,以及要学会利用不同的生物学模型来揭示生物学的普遍规律。在提到果蝇的行为反应时,刘力老师播放了几个有趣的动画,通过视频同学们清晰地看到,果蝇对于跨越障碍的距离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并且在求偶过程中会对竞争者做出警告行为。同时,也让同学们明白了动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乎人类的想象,小小的果蝇也表现出许多令人惊讶的认知行为。

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刘力老师接着介绍其课题组近几年来围绕果蝇展开的一些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长非编码RNAlncRNACRG调节果蝇运动的功能机制;果蝇中脑的两对神经元对光偏好性的控制;Ggt-1对果蝇躲避绿光的抑制作用以及果蝇根据亮度来区分蓝光与绿光。其中,刘老师重点介绍了果蝇的学习记忆实验范式,包括视觉学习记忆实验范式、空间位置选择研究范式以及扭矩学习记忆实验范式,使同学们了解到果蝇的脑结构与其学习记忆行为具有对应联系。

最后一部分提问环节,现场的同学们十分踊跃,刘力老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给出了精辟易懂的解答。

本次讲座,刘力老师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将其团队近年来的科研工作娓娓道来,在演讲过程中展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严谨的科研思路,使在场的师生们都深受启发,收获良多。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应当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科技强国的使命,将科研课题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相结合,实事求是,在科研实验中注重细节,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学科交叉思维,大胆创新,做有特色、有创新、对国家发展有贡献的研究。

刘力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67月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199911月回生物物理所建立课题组。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视觉学习记忆的神经回路及细胞分子机制、视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长非编码RNA功能机制等,迄今在NatureScienceJ 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