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探讨大脑智能原理,探索人类智能之路

生命学院开展神经生物科学前沿名家讲座

  • 图/文 赵泓凯
  • 日期:2023-05-24
  • 1499

      2023年5月10日上午10:30,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会同书院院长郭爱克院士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神经科学前沿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郎明林教授主持,郎老师上台致开幕词并向到场师生们介绍郭爱克院士及夫人丰美福研究员。

生命科学学院郎明林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郭爱克院士接受同学献花

      本次讲座围绕着“脑-思维着的物质;大脑的网络架构;脑认知的分布性;脑是宇宙的表征”四部分主题展开。郭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启了每一个专题的讲解,并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带来了既富有启发性,又富有吸引力的一堂讲座。

      郭老师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名言开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他以此为引子,向我们阐述了大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着的物质。尽管已经步入83岁高龄,郭老师依然展现着精神矍铄的风采。他的眼眸中闪烁着知识的光芒,仿佛一片明亮的星空,而他的思维却像电流般迅速活跃。郭老师用严谨的措辞和流畅的语言,将观点一脉相承地串联起来,使得整个讲解流畅自然,带领同学们进入知识的海洋


郭爱克院士开讲

      郭老师着重解析了神经元的构成,揭示了这些微小细胞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神经元是如何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的。

      同时郭老师提出,人脑大尺度的网络结构在不同物种和不同尺度的脑网络中都存在。他指出这一普遍性的存在,让同学们意识到脑网络基本架构的重要和稳定。这个想法超越了个体差异,探索了脑结构在物种演化和尺度变化中的共同特征,引发了对大脑复杂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郭爱克院士讲解大脑的网络结构框架

      郭老师提出:“大脑中许多印迹集群在功能上是相互连接的,并且它们可以同时被一个经验所激活”。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经验可以通过多个分布在大脑不同区域、具有特殊连接的印记集群来共同表征。这些研究结果为Semon的"统一印迹复合体"假说提供了实验证据。郭老师带着微笑向同学们讲解道:“让我们来谈谈大脑对于‘颜值’的分布式编码,这个话题同样非常有趣。我们的大脑中有多个神经元同时参与对颜值的感知和判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对于颜值的评价都不尽相同。”


同学们认真听讲并为郭爱克院士鼓掌

      在讲解时空序列工作记忆的神经群体编码时,郭老师通过“歌为什么不能倒着唱?”这一问题向同学们解释了大脑是如何通过神经群体的协同活动来维持和操作时空序列信息的。他讲到大脑对于时间序列的编码和处理方式是有限的,大脑更倾向于按照特定的顺序来感知和理解信息,倒序的呈现违背了我们习惯的认知方式。



郭爱克院士讲解时空序列工作记忆的神经群体编码

      郭老师以《命运交响曲》比喻大脑就像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交响乐团,他讲到大脑中神经元、神经回路和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就像乐团中的乐手们各司其职,共同奏响壮丽的音乐。通过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郭老师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听众沉浸在大脑奇妙世界的想象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郭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个问题,给予了详尽的回答和深入的解释。他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现象。郭老师对于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给予了高度肯定,鼓励他们继续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


同学们积极提问

      最后,郭爱克院士、丰美福研究员、郎明林教授与到场的师生合影留念。这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于神经科学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与探索的热情。


郭爱克院士携夫人与到场师生合影留念